中国甲醇产业链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日期:2024-04-17 11:41
浏览次数:11310
摘要: 中国甲醇产业链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摘 要:介绍了我国甲醇市场的生产和消费情况以及下游产品的产业发展趋势。指出: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后,我国甲醇产能扩张趋于放缓,装置规模化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甲醇下游呈多元格局,传统消费领域甲醇需求趋于平稳增长,甲醇燃料渐成规模,甲醇制烯烃成为新兴的主力消费市场,甲醇制芳烃、甲醇制汽油、甲醇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消费潜力凸显。认为我国甲醇市场要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仍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有竞争力的衍生物产品,同时,要加快甲...


中国甲醇产业链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摘  要:介绍了我国甲醇市场的生产和消费情况以及下游产品的产业发展趋势。指出: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后,我国甲醇产能扩张趋于放缓,装置规模化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甲醇下游呈多元格局,传统消费领域甲醇需求趋于平稳增长,甲醇燃料渐成规模,甲醇制烯烃成为新兴的主力消费市场,甲醇制芳烃、甲醇制汽油、甲醇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消费潜力凸显。认为我国甲醇市场要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仍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有竞争力的衍生物产品,同时,要加快甲醇下游衍生物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先进技术产业示范进程。(作者:薛金召 汪希领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石化技术工程系

关键词:甲醇产业链;供需状况;多元化;标准体系化建设

甲醇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基础原料和清洁能源,用途十分广泛。发展甲醇产业不仅可解决能源高效、清洁、低碳利用问题,解决了煤炭直接燃烧、焦化、干馏、热解等带来的环境的问题,而且开辟了一条不依靠原油发展的能源化工新路线,各种产业耦合新体系,实现了无氧燃料向有氧燃料的转变,甲醇消费方式的变革正成为绿色清洁能源化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前,面对我国甲醇需求增长及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如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甲醇装置的盈利水平进而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已成为甲醇行业的重要课题。

1、中国甲醇产业供需状况

近十年来,中国甲醇产能发展迅速。2005-2010年产能和表观消费量年均增幅分别高达51.2%和42.8%左右,成为全球*大的甲醇生产和消费大国。2010年后,甲醛、二甲醚、MTBE等传统消费领域甲醇需求增速放缓,而以甲醇制烯烃/芳烃/汽油等新型下游产业的兴起,甲醇产能及消费增速虽有下降但仍发展强劲,2014年甲醇产能及表观消费量分别达6860.5万吨、4099.0万吨,增幅仍高居22.7%、24.7%。2015年由于全球经济甲醇产能增幅仅1.68%,为历年*低水平。但随着大批项目的建成投产,2016年将新增甲醇产能约785万吨,近年来甲醇供需情况见表1。

甲醇开工率呈逐年提高态势,2015年达到57.9%,较2010年提高了16.0个百分点。甲醇产业虽面临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但需求强劲的下游新兴市场对其起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随着煤制烯烃/芳烃行业的快速发展,甲醇产业区域布局处于调整阶段。目前甲醇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具有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内蒙古、山东、宁夏、陕西等地产能占比较大,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传统运输方式能力不足,长距离管道运输在经济性上存在一定的变数,因此东部地区每年进口中东、北美地区廉价的天然气/页岩气甲醇补充供应缺口。从甲醇生产工艺来看,逐渐形成了以煤炭大型装置为主力,焦炉气中小型装置迅速发展,天然气装置逐渐淘汰的格局,2015年我国煤、焦炉煤气、天然气制甲醇的产能占比分别为70.2%、16.5%、13.1%。国内40万吨/年(含)和百万吨以上装置占比分别由2012年的58.7%、22.7%提高到67.2%、33.1%。从未来发展情况看,行业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煤经甲醇及其下游产品的产能和产量仍继续向资源区发展,部分沿海企业还将尝试走进口甲醇制烯烃、芳烃及有机原料的发展道路,以提高原料多元化水平。

2、甲醇下游产业发展概况

原料甲醇充足、廉价,我国自主研发的二甲醚、甲醛、醋酸生产技术国际**,近年来,其产能及产量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宏观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统一规划,下游产品需求领域拓展速度远远低于产能的扩张速度,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负荷低位、产品单一、需求不旺的局面。我国甲醇下游产品市场情况见表2。


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标准》和《液化石油气二甲醚混合燃气钢瓶标准》缺失,国家现行政策下,明确规定二甲醚只能纯烧。自2009年起,行业整体开工率在三四成间徘徊。国内醋酸进出口趋势从2010年开始出现大幅逆转,醋酸基本满足自用,且有大量出口。今后几年,仍有多套醋酸及醋酸乙烯、聚酯装置建成投产,预计到2018年,我国醋酸产能及下游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200万吨和580万吨,产需失衡将更加明显。甲醛方面,因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甲醛*主要下游产品三醛树脂胶在建材领域的需求增速明显回落,甲醛类产品受环保**因素制约在纺织行业的市场份额逐步萎缩,尽管1,4-丁二醇、戊二醇产能密集投放,但对甲醛需求量有限。

提高汽油辛烷值*经济的手段就是添加MTBE,我国90%以上的MTBE消费都流向汽油添加剂,国家油品升级步伐的加快大幅提高了对MTBE的需求,带动了大量产能扩张。2015年MTBE产能达到1537.5万吨/年,较2009年增长198%。年内还有金陵亨斯迈(74.2万吨/年)、齐翔腾达(35万吨/年)、新启元(30万吨/年)、安瑞佳(30万吨/年)等MTBE装置投产。从2015年以来新增产能来看,未来MTBE生产工艺将以异丁烷/混烷脱氢以及PO/MTBE为主,且单套装置产能较大。目前,国内MTBE市场持续处于供应短缺的局面,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用MTBE的发展:一是我国汽车工业由高速增长转为微增长,成品油市场已基本饱和;二是随着我国汽油标准的继续提升,性能更为优异的的烷基化汽油和醇醚燃料代替MBTE作为汽油调和组分的比例会逐步增大。三是MTBE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今后限制甚至禁止MTBE的应用或势在必行。预计到2019年我国将转为MTBE净出口国。

3、甲醇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3.1 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丙烯(MTO/MTP)

乙烯、丙烯是重要的平台化合物,*大的用途是生产聚乙烯(PE)、聚丙烯(PP),其次为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丙烯腈等产品。近年来因下游市场需求旺盛,烯烃供需关系日益紧张。2009-2015年,(乙烯+丙烯)/(PP+PE)产量由2429.9/1599.1万吨增加4000.4/2911.7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8%/13.7%,其消费量由2682.1/2745.6万吨增长到4429.1/4238.0万吨,新增产能远填补不了巨大的新增市场缺口,(乙烯+丙烯)/(PP+PE)自给率一直维持在和90.1%/64.5%左右,年均净进口量仍以11.6%/1.7%的速度攀升。2015年,PP、PE和乙烯、丙烯单体总净进口量已达到为1711.5万吨。从需求端看,未来几年国内乙烯、丙烯及衍生物需求仍将持续增长。预计到2018年,我国(乙烯+丙烯)当量需求达7710万吨。近年来(乙烯+丙烯)/(PP+PE)市场供需情况见表3。

MTO/MTP技术的进步、巨大的原料成本优势及市场前景,使MTO/MTP异军突起。截至2015年底,国内共有神华包头、神华宁煤、大唐多伦、中原石化等21套装置投产,合计产能843.5万吨/年,下游终端产品多以PP、PE为主,部分涉及乙二醇、环氧乙烷等精细化工品,局部以直接销售烯烃单体为主。按照3:1的消耗关系,将消耗2015年甲醇产能的35.5%,已成为甲醇下游**大消费市场,除部分一体化设计配套的1545万吨甲醇产能外,还需外购甲醇1297万吨。2010年以来MTO/MTP投产情况见表4。

2016年将有中煤蒙大、中天合创、神华新疆等MTO/MTP装置合计367万吨烯烃产能投放。按照《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到2020年规划MTO/MTP产能达 2400万吨/年,届时可消耗甲醇约7200万吨。新兴的MTO/MTP已成为拉动国内甲醇需求量和产量快速增长的主动力,极大地改善甲醇市场的供求格局。

3.2 甲醇燃料

甲醇燃料是利用工业甲醇或燃料甲醇,加入变性醇添加剂,与国标汽/柴油成品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调配制成的新型清洁燃料。由于环保性好、性价比高、技术成熟等优越性能,甲醇燃料已成为优选车用替代燃料。按照甲醇加入比例,甲醇汽油有M5(甲醇含量为15%的汽油)、M10、M15、M20、M30、M50、M85及M100多种规格,甲醇柴油有M15、M20及M25等规格。

甲醇汽油技术成熟,具备国内推广条件。天津大学开发的“柴油甲醇二元燃料燃烧技术”突破了在柴油机上燃用甲醇的技术障碍,实现了35%甲醇对柴油的高比例替代,满足国四、国五排放标准要求。甲醇柴油双燃料国V重卡经过7000公里道路试验和性能测试,形成了产业化应用,并2015年6月26日通过工信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我国政府推进能源(特别是交通燃料)多元化的战略进一步明确,为醇醚燃料行业带来政策利好。《车用燃料甲醇》、《车用甲醇汽油(M85)》国家标准,已分别于2009年11月1日、12月1日起实施。国家在山西、陕西、上海、甘肃、贵州等四省一市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已有吉利、陕汽、一汽靖烨等6家车企的20款甲醇汽车进入车辆国家公告;汽柴油/甲醇双燃料内燃机试点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车用甲醇汽油添加剂》标准已于2014年7月完成了全部试验检测;《车用甲醇汽油(M15)》国标正处于审批阶段;《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检测方法》将于2015年10月1日实施;《车用甲醇燃料加注站建设规范》和《车用甲醇燃料作业**规范》已于2015年6月26日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的评审,并于10月底发布。成熟的产业化技术与利好政策将推动甲醇燃料快速发展。

3.3 甲醇制汽油(MTG) 

MTG技术可将粗甲醇直接转化为无硫、无氮、低烯烃、低苯、高辛烷值的清洁汽油,直接销售或与常规的炼厂汽油相调合,并且对环保及发动机都没有影响。消耗比为2.64t甲醇/t汽油,由该工艺过程生产的汽油产率约为89%,LPG产率约为10%,燃料气约为1%。与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相比,MTG具有流程短、装置规模灵活、投资少见效快等优势,同时有助于消减甲醇过剩产能,推进产业调整升级。

固定床MTG技术已经成熟,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发的“两步法甲醇制汽油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与赛鼎工程联合开发的“一步法甲醇转化制汽油技术”、中石油昆仑工程和中海油天津院合作开发的“两步法甲醇制稳定轻烃**代技术”、洛阳科创开发的“一步法甲醇裂解制丙烯和高清洁汽油技术”及麦森河北能源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CP甲醇制国V标准汽油技术(两步法)” 于2009年后相继实现了工业化应用;江苏煤化工程研究设计院利用分子设计、混床催化及定向反应理念开发的“千吨级低能耗甲醇烃化混合固定床制备高辛烷值稳定轻烃(CMTG)工业化试验项目技术” [9]于2014年10月通过了石化联合会组织的72小时运行考核,15万吨/年产业化装置已开始建设;另外中石化与埃克森美孚正合力开发新型流化床MTG技术。截止2016年1月,共15套MTG装置合计172万吨产能投产,预计2020 年,MTG产能将达到500万吨/年。MTG产能投放情况见表5。

3.4 甲醇制聚甲氧基二甲醚

DMM3-8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降低油耗和减少烟气排放的新型环保柴油调合组分,柴油中添加10%~20%,能够大幅减少尾气固体微粒物、NOx和CO的排放。DMM3-8十六烷值达76,闪点65.5℃,沸点160℃,其物性与柴油相近,调和到柴油中使用不需要对在用车辆进行任何改动。中国车用柴油分别于2015年1月1日和2017年1月1日起**强制执行国四和国五排放标准,对油品质量的升级势在必行。围绕D10(指10%的DMM3-8与石油柴油调和而成的柴油)行业标准开展的试验方法、技术指标和性能测试、包装、运输和储存、**等一系列工作正在制定,计划2016年发布。2014年中国柴油消费量1.73亿吨,如果全部按10%比例调和,年消费DMM3-8将达1730万吨。合成DMM3-8的主要原料是甲醇,其消耗量约为1.4t甲醇/t DMM3-8。

中国石化联合会已将“DMM3-8产业化及应用技术”列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 “十三五”关键技术研发方向目录2015》。目前我国DMM3-8合成技术国际**。中科院兰州化物所 “离子液体催化剂及再生工艺合成DMM3-8”百吨级中试试验于2012年12月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成果鉴定,建成的全球首套全流程万吨级“甲醇-甲醛、三聚甲醛-DMM3-8”工业装置于2013年7月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并于2015年12月通过石化联合会组织的课题验收,这预示着万吨级甲醇合成DMMn装置已完成示范。中国石油大学与北京东方红升新能源联合开发的“高十六烷值柴油组分DMM3-8合成技术” 、北京旭阳化工开发的“甲醇法合成DMM3-8的环保工艺”相继完成千吨级工业试验及72小时连续运行考核。清华大学以自有固体酸催化剂和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多级反应器技术为基础开发的“DMM3-5合成技术” 及中国石油大学与润成科技等研发团队开发的“甲醇工业化合成DMM3-4成套技术(MTCD技术)”万吨级工业装置先后开车成功。另外,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中国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等单位也围绕DMM3-8课题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DMM3-8现有产能约16万吨,在建产能220万吨左右。

DMM3-8万吨级工业化技术的开发及成功投产,不仅有利于降低柴油质量升级投资,还为甲醇发展带来新的市场空间。

3.5 甲醇制芳烃

芳烃为大宗基础有机化工原料,*重要的是苯、甲苯和二甲苯,主要用于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产品。由于聚酯工业发展迅速,对芳烃产品尤其是对二甲苯(PX)的需求急剧增加。2015我国PX外依存度增长至55.9%,并呈现进一步扩大的态势。近年来我国PX供需状况见表6

目前,国内97%以上的芳烃依赖于石油原料,石油资源短缺,2014年对外依存度高达59.6%,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与芳烃缺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甲醇的产能过剩。国内甲醇制芳烃技术世界**,1吨芳烃约消耗3吨甲醇。中国石化“20万吨级固定床甲苯与甲醇甲基化制取PX(MTX)”、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百吨级循环流化床“甲苯与甲醇烷基化制PX联产低碳烯烃”、清华大学3万吨级双段环流化床“甲醇与C5~C6非芳共炼生产芳烃(FMTA)” 等试验项目,先后完成了各种工况的标定和各项技术指标的考核,并通过了相关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中石油乌鲁木齐分公司正在利用20万吨/年半再生重整装置开展“苯与甲醇烷基化”生产芳烃工业应用试验。“十三五”期间将完成一批“百万吨级的甲醇制芳烃”工业化示范装置。甲醇制芳烃的工程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及良好的市场前景,可有效缓解我国原油短缺的现状,解决**化工原料来源单一的现状。 

3.6 甲醇-醋酸制乙醇

乙醇作为基础化工原料及稀释剂供需市场已趋于饱和,作为清洁、绿色、高辛烷值的汽油添加剂,近年来发展迅速。E10(添加10%乙醇的汽油)已经 在11个省份全部或部分区域进行了试点运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和2020年,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要分别达到400万吨和1000万吨,而截至2014年底,燃料乙醇产能仅为310万吨,产量为227万吨。目前,我国燃料乙醇以粮食为主要原料,**代纤维素乙醇制备上存在技术瓶颈,且成本较高。根据财政部《关于调整定点企业生物燃料乙醇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家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恢复了对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用于调配车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恢复征收5%的消费税,同时2016年以后取消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的财政补贴。


我国甲醇、醋酸原料富足,乙醇制备技术逐步成熟。上海浦景化工自主开发的300吨/年醋酸直接加氢制乙醇中试项目于2013年5月通过中国石化联合会组织的72小时现场考核,单程醋酸转化率达99%以上,乙醇选择性大于97%,装备实现100%国产化。利用该技术及催化剂建成的全球首套万吨级煤基乙醇酸甲酯工业化示范装置(设计规模为6000吨/年)于2015年6月一次性成功开车。中国石化以雷尼铜催化剂及醋酸加氢制乙醇单管试验为基础,针对醋酸介质,通过流程优化研究,开发了降低醋酸腐蚀的反应工艺和乙醇三塔分离流程。另外,上海戊正、丹化集团分别独立开发的间接法醋酸加氢制乙醇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均已完成中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备了开展相关规模产业化示范的能力。

3.7 甲醇-甲醛制丙烯酸(酯)

丙烯酸(酯)用途较广,能自聚或和其他单体共聚,是制造胶粘剂、合成树脂、特种橡胶和塑料的单体。丙烯两段氧化法是现在工业上生产丙烯(酯)*常用的方法,其生产能力占总产能的95%以上。目前该技术主要由国外垄断,并且原料成本交高。北京旭阳化工利用自主开发的催化剂反应一再生流化床耦合系统和特殊分离技术,利用新型复合功能催化剂,以醋酸甲酯和甲醛为原料合成丙烯酸甲酯,填补我国在此技术领域的空白。中科院过程所以醋酸和三聚甲醛/多聚甲醛为原料,开发了酯化-羟醛缩合-酯交换三步反应制备丙烯酸(酯)的新工艺。与现有丙烯氧化法相比,吨丙烯酸甲酯产品成本降低1000-1600元,有巨大经济优势,该技术正在进行中试。

3.8 甲醇蛋白

甲醇蛋白是通过单细胞生物发酵而得到的菌体蛋白质,主要用作猪、鸡、牛和鱼等畜禽饲料蛋白。与其他饲料蛋白如鱼粉、大豆等天然动植物蛋白质相比,优势明显。甲醇蛋白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14年我国饲料总产量1.97亿吨,当年我国大豆和鱼粉进口总量分别为7140万吨和103.9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85.41%和69.8%,且供求关系日趋紧张。每1 吨甲醇蛋白可节省粮食3.5 吨,对解决我国养殖业及食品工业蛋白质短缺问题和粮食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12年5月义煤集团利用自有技术建成的甲醇蛋白中试装置,成功产出合格产品,不仅开辟了甲醇研究与开发的新领域,还填补了我国大规模甲醇蛋白生产的技术空白,也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英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随后建成世界首条1000吨甲醇蛋白→脂肪酶→木聚糖酶→蛋白纤维完整的高附加值产业链,2014年1月成功投产。为扩大产业规模,义煤集团一期2万吨/年甲醇蛋白联产酶制剂项目已于2014年10月在青海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年内投产。

4、结论

我国甲醇的产能和需求还将继续大幅度增长,甲醇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得到有效缓解,甲醇市场将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甲醇传统消费领域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在潜在市场尚未释放的前提下,项目规划和审批需格外谨慎,未来几年的主要工作将是开发有竞争力的下游衍生物产品。同时,为更好地发挥甲醇经济的活力,需加快甲醇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先进技术产业示范进程。


石化缘致力于传播石油化工行业新技术!


站长工具